新民晚报讯(记者 毛丽君)一体化发展,交通先行。今天上午,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》总体情况。
示范区地处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区域,又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,但一直以来都存在对外交通联系效率不高、内部路网连通性不足、交通协同治理和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。如何在“不破行政隶属、打破行政边界”的前提下,推动各方形成共识、凝聚合力,提出一体化的交通解决方案,并探索跨区域的项目协同与制度创新路径,是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示范区综合交通规划由上海市交通委牵头组织,会同江苏省交通厅、浙江省交通厅共同编制,历时4年,作为示范区综合交通领域重要的纲领性文件,主要成果已纳入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与集中城市化区域的交通体系构建不同,示范区具有“生态绿色”“水网密布”“古镇云集”等鲜明特点。本次规划既是交通设施规划,也是交通服务规划、交通治理规划,既要实现交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,引导两省一市交界处从后发走向先导,又要塑造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世界级空间品质,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跨区域综合交通治理体系。
规划紧扣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两大关键,通过构建“一体化、数字化、低碳化、共享化”的示范区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,塑造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交通环境,实现对外交通集约畅达、内部交通绿色便捷、交通治理协同高效的目标愿景。
在策略上,规划突出生态绿色和枢纽支撑。在整体框架设计中,规划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理念,以TOD为导向完善示范区枢纽布局。其中,对外交通的优化重点为模式优化和效率提升,支撑示范区融入“轨道上的长三角”,发展绿色化、清洁化的货运体系。内部交通强调互联互通和差别发展,坚持“跨域一体”,整体规划布局各类交通网络,提升示范区交通连通性和可达性。并根据先行启动区、活力城区、特色小镇、美丽乡村等区域的不同特点,实施差异化的交通设施配置和管理政策。启动区及其周边交通强调品质多元和特色营造,根据商旅、跨区通勤、日常生活等多元化出行需求,提供多样化交通服务,探索发展需求响应式交通和水上交通等低运量、特色化交通系统。
根据示范区战略定位,规划方案重点完善轨道交通、道路交通、特色交通、客货运枢纽等四大交通系统,构建示范区交通空间协调新格局:
轨道交通方面,以干线铁路、城际(市域)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、网络化的轨道交通系统,满足示范区对内对外多种出行需求。在沪昆高铁、沪昆铁路、沪苏湖铁路、通苏嘉甬铁路等国家干线铁路主骨架的基础上,重点补强城际(市域)铁路网络,规划如通苏湖城际铁路、上海示范区线、水乡旅游线、嘉善至西塘线等城际轨道交通线路。
道路交通方面,以提升路网连通性和一体化水平为导向,落实“四横五纵”的高速公路骨架,加快构建“两横三纵”快速路系统,布局形成“七横九纵”干线公路网,持续推进美丽乡村道路建设;切实保障慢行网络连续性和功能性,预计到2035年,独立路权的自行车道总长将达3000公里左右。
特色交通方面,构建区域级、城市级、社区级三级慢行绿道系统,依托骨干河道和重要湖荡构建舒适宜游的蓝道系统,结合太湖、淀山湖、太浦河等河湖水系构建“两横两纵三环”区域风景道体系,全面打造“慢游”交通网络。
客货运枢纽体系方面,发挥虹桥枢纽核心门户功能,构建空间融合、站城一体的客运枢纽布局,打造“外集内配”的货运枢纽和城市多级配送体系。
同时,规划重点提升同城化交通、水上交通、新型交通的出行体验。聚焦道路对接、跨省公交、车辆服务等,创新城际(市域)铁路贯通运营和公交一体化运营模式,推动示范区跨界出行享有“同城待遇”,升级内优外畅交通新体验;构建绿色主导的交通模式,积极鼓励5G、区块链、物联网等智慧交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,打造绿色智慧交通新样板。
标签: